技术资料当前位置:杭州龙威科技有限公司 >> 技术资料 >> 浏览文章

“拧螺丝者”要打破中国IC的怪圈

   中国电子系统制造商常被人们戏称为“拧螺丝者”,言下之意没啥技术含量。不过,今天若还是小瞧这些昔日的“拧螺丝者”,那您可真得要out了。就中国IC设计业发展话题,本人4、5年前先后写了“怪圈冲破之日,中国IC设计业起飞之时”和“国产芯片产业化从左手握右手开始”。5年过去了,在中国成为全球名符其实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的大背景下,本土IC设计产品得不到系统制造商认可的窘境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改观,但系统制造商的芯片设计能力、尤其是芯片的产业化程度却在大幅提升。

    积极拓展MEMS代工业务的是从电脑制造商方正集团脱胎的方正微电子;接盘宁波中纬生产线的是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集团旗下比亚迪微电子;在火热的智能手机市场已非MTK的独角戏,从华为独立而出的海思其智能手机方案已快速进入消费者手中,着实让先者感受到“狼来了”——海思似乎继承了华为的“狼文化”;海尔集成的MCU也着实让一直固守8位市场的Microchip感到头痛,宣布进入32位市场的Microchip多少有点乱了节拍。

    中国本土的系统制造商对国内IC设计公司的微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客户就是上帝”的市场经济中,你总不能说“不是我无能,而是客户太挑剔”吧?同样的,你也不能因为民族情结就要求你的下游厂商将就着用你服务不到位的产品吧?这与系统制造商无权要求消费者只买国货而抵制洋货是一样的道理。5年前我这样认为,现在我仍坚持这一看法。

    不靠任何红头文件关照的中国系统制造商,已经让所有的竞争对手在意三分。实际上,系统制造商对自己的芯片产品也非来者不拒,只是有优先进入系统验证的机会罢了。来自系统制造商的声音是:国内的IC设计公司应沉下心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通过走访系统制造商,真正了解他们对芯片产品的具体需求,开发出他们需要的芯片,并进而得到他们的认可。对于处在“天时、地利、人和”大环境中的中国IC设计业目前所遇到的挑战,是如何按照系统制造商的要求把做出来产品给卖出去。

    面对这样一个“怪圈”,中国本土系统制造商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做“滥”了的市场、一个跨国公司无法承受成本压力的芯片产品、一个由中国公司独创而国外公司“做不出来”的芯片产品,才是中国IC设计公司的机会所在。如果本土IC设计公司仍延用过去一贯的说辞:“国内芯片用户太缺乏冒险意识”,那么中国IC设计业起飞之日仍是遥遥无期,因为急功近利者不适合做IC设计。

    了解并持续满足OEM的需求是IC设计公司成功的前提条件,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不易。中国有的IC设计公司往往仅靠一个产品迅速走红,而在消费电子时代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持续缩短,如果IC产品开发跟不上电子产品发展节奏那只能是短命的。珠海炬力在MP3市场的短暂成功,着实给国内IC设计公司上了一课。瑞芯在MP4市场上的崛起是否会步珠海炬力后尘呢?很难说,因为中国IC设计公司让人看走眼的事情太多了。

    得到系统制造商对一代产品的认可仅是第一步,有无产品持续开发能力则是系统开发商重点考察因素。中国的许多OEM已发展为世界级规模的公司,他们需要开发可靠的、多品种、差异化的电子产品来满足全球高、中、低端用户需求,以前仅靠一个成熟解决方案打天下的Fabless在今天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成熟方案意味着就要被淘汰。所以,只有那些平台化技术公司才能满足OEM这种复杂化的IC产品需求,就是说,你要有个能让OEM清晰了解的技术与产品的路线图,可以满足OEM今天、明天乃至后天的需求。
 随着电子产品、IC设计的日益复杂,实现低成本的快速开发差异化产品就依赖于平台化技术,目前嵌入式系统80%是软件,而软件又占到了成本40%,这都需要把相关的技术资源整合到一个开发平台上,才能以尽量低的成本快速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来。可重复、可升级、高模仿门槛是IC设计业者取得成功的3大关键之点。但放眼望去,中国目前具有这样资质的Fabless公司实在是少的可怜。有人说,下一个BroADCom最有可能在中国出现,但就目前国内IC设计业的心态、服务能力,此预期真不必太当真。

    没有本地市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垂直分工模式,无法满足有着庞大市场需求的中国大陆IC产业发展需求。比亚迪要造电动汽车,所以电动汽车所需的大功率闸流管、IGBT等关键功率器件,比亚迪就自己开发、自主生产;在网络产品得到运营商认可后,华为经由海思把产品线延伸到终端消费者手中;海尔的家电品牌也在支撑着海尔集成的MCU……,但几百家Fabless产品一旦滞销后还有什么呢?寻求政府资源似乎是条捷径,所以诸多公司设有政府公关职位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