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深圳创投帮土狼式成长
1999年,受命组建湖南电广传媒旗下投资公司的刘昼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北京,还是深圳。到底把总部设在哪里?
北京是首都,也是金融和科技中心,各方面的便利条件自不必说,电广传媒已经专门派人看好了东方广场的写字楼。但时任电广传媒总裁助理的刘昼内心里却更倾向于深圳,因为后者是中国改革的桥头堡,毗邻香港、市场化程度高,而且未来的创业板很可能设在这里。
两相比较依旧难做决断,刘昼最后请了一位懂周易的高人来指教。这位朋友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风水之法算了一卦,结论是南方旺财。这正好暗合刘昼的心愿,于是达晨创业投资公司(下文简称:达晨)最终扎营深圳。
不过,大师虽然算中了结果,却没有说破过程。到2004-2005年中国股市最低迷的时候,由于创业板迟迟未开,达晨的报表上年年都是亏损。母公司电广传媒已经通过决议,要把公司全部撤掉,只留一两个人回长沙看“摊子”。好在董事长最后否决了。
恰恰也在这个时间点上,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下文简称:深创投)的第四任董事长靳海涛走马上任。当时,这家深圳最大的国有背景投资公司已经被市政府认为“问题非常严重”,注册资本金才16亿元,而外面“漂”着的就高达16亿多(因为委托理财等原因收不回来),早期投资的公司也找不到退出通道。
再黑暗的隧道也总有尽头。2005年底中国股市启动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中小板开启,到了2008年,深创投和达晨分列中国创投50强之首和第八名(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排名),风头压过了很多老牌外资VC。
今天,以深圳为大本营的创投机构已经逾200家,而占据了全国1/3的份额。在日前公布的创业板首批108家申报企业名单中,有深圳创投参与投资就超过30家,其中深创投和达晨各有8家之多。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深圳?而不是北京或者上海,诞生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一群本土创投?
在经历过十年的死去活来后,它们究竟进化成了什么样的商业动物?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幕后控局?凡是见到过这些控局者的人,都会发现他们和媒体报道中的大牌投资人形象,完全划不上等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备一个好VC应该有的“贪婪和冷酷”,也许他们还多一点点“善良”。
最后一个问题,在诸多制度差异的背景下,它们中间有无可能会出现中国的KPCB、红杉、德丰杰?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像凯雷一样的资本巨人?
“我们都是土八路”
有位声名显赫的父亲(经济学家厉以宁),对于厉伟而言,着实是个负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被一些媒体描述成“权贵子弟”、“股市大鳄”,尽管这些人很可能根本连见都没见过他。
这是一个平头、小眼睛、卷着衬衫袖子的中年男,放在人堆里猛一看根本认不出。要么长时间的沉默寡言,要么一开口就滔滔不绝。
他是深圳最早一批靠做股票致富的人(1990年代初),很可能也是深圳最早一批醉心于风险投资的人(1994年)。按他自己的说法,“早期投资远比股票更刺激”。
眼下,身为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董事长的他,最上心的项目是两年前投的风发科技。
2007年9月30日下午,他听朋友说了一个风电的项目,开着车就过去了。下了车,他只看到一所破旧的房子,里面有十几个小伙子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公司刚成立两个月,车间里只有一台简易的样机,伸手转几下摇把,连在一起的灯泡就亮了。
回来的路上,厉伟对朋友说:“他们没钱吧,给他300万,要30%。”办了一个多月,厉伟再问同事,合同还没签下来。原来对方想把投资条件改为500万拿19%的股份。厉伟说行,就这样签吧。后来,他又拉了好友杨向阳去看了一趟,“大杨”二话没说也放了钱进去。
厉伟钱虽然投得快,但并非头脑发热。他是北大理科毕业生,看得懂原理。“他们搞的是垂直轴风力发电,肯定不是目前的主流。但有可行性。如果成功了意味着风力发电成本会降低30%。”这是什么概念?“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主要依靠国家补贴,这项补贴大约占到风电成本的20%。也就是说,如果这项技术能成,风电就可以赚钱了。”
到现在,这家公司也只有30多名员工,没有一个高级工程师,却申请了8项专利。“我们正在等青海日月山的测试结果,风厂和投资都已经批了。成功的话,就是一场革命。”
据说,鼎晖和中信资本等VC也都看了这个项目,觉得风险太大。因为技术的源头来自乌克兰,而且创始人也不是什么海归专家。
“如果说外资创投是正规军的话,我们就是土八路,正规军是美式的装备、美式的信念,八路军就是毛主席的游击战。”厉伟如此定位自己。“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外资基金给LP汇报的时候,可以说一共投了20个项目,失败了10个,5个一般,还有5个成功上市获得了5倍以上的回报,于是台下一片欢呼。我们不行:投了10个项目,损失了3个,于是整天想干吗要损失这3个呢,后悔不迭----- 因为八路军打仗,每一颗子弹必须消灭一个敌人呀!最好还能缴枪回来。”
“为什么不募集一个专投早期的基金呢?”《创业家》问。
“没想过,也不想干,用别人的钱压力太大。”厉伟坦白。
深港产学研创投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早期投资上,从成立至今总计2亿多的投资总额中,一半以上用于早期项目。深港产学研创投管理的基金 ----- 松禾资本,则主要投资成长中后期的公司,即两三年内可以上市的。这两个公司基本上是一套班子,但公司的规定是早期项目只能用自己的钱投,并且必须由厉伟本人做最后的投资决定。
厉伟的投资生涯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他负责深圳宝安集团的股权投资,投过大连热电(7.86,0.42,5.65%)、安徽大安生物等几个项目,有成有败。但在厉伟看来,在那打工只是练手,为以后自己单干做准备。1994年,厉伟和太太成立了延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包括证券投资和风险投资。2000年,厉伟在那一轮牛市高峰中退出,就此不再涉足二级市场。
“你成立公司做风险投资的时候,了解国外VC的运作吗?”
“了解不多。”
“你当时理解什么叫风险投资吗?”
“做很多事情不是搞清楚才做的。”
“那为什么想到做这个?”
“投资这个事我很有兴趣嘛。”
这是《创业家》记者和厉伟之间的一段对话,或许也是深圳最早一批风险投资人的真实心态。
<